标 杆

发布于:2014-01-06 04:26:30 - 查看:4836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服装品质离不开好的缝制设备。孙保忠带领的玉泉公司,一直占领着河南高精尖缝制设备的阵地。近三十年的专业实践,为河南服装业奠定根基的同时,还助力郑州女裤等著名服装品牌走向了一个有一个高地。玉泉,一直是助推河南服装产业发展的标杆力量。

专业领航 奠定根基
      在积极承接服装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过程中,河南服装产业升级不断加快,“中国女裤看郑州”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男裤的品质也已与国内其它五大基地并驾齐驱。玉泉经营的缝制设备,为服装的设计及缝制工艺独特性打造,让不少服装企业在激烈的同质化竞争中胜出。
  忆起在北京进修的日子,孙保忠还清晰地记得,对那里的地铁感到新鲜无比,“没想到坐到头儿后还能再坐回来。”那段日子,坐地铁出行,成了他北漂学习的一大乐趣。
  像对地铁的好奇一样,1976年,作为省级进修生代表在北京长城风雨衣公司(当时还是北京第三服装厂)学习的三个月,孙保忠和家乡随行的学徒们,对技检车间也充满了好奇。在不影响车间生产的情况下,他们“拆绘”车间生产线上的不同设备,自己拿着尺子量,一步步拆解设备的构造,用图纸画下实样,然后再填尺寸,正式画图。就这样,在整条生产线上,他对每一个细节都细究倒推,总结出了设备运行套路,自身原有的设备检修技能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提升。
  学习归来后,身为设备科科长的孙保忠,在当时的郑州第三服装厂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技术革新浪潮,香港等方面也提供了设备和技术支持。一直到1989年,十余年的积淀里,孙保忠对缝制设备的了解和掌控可谓驾轻就熟。
  这位年逾花甲的长者,在河南,孙保忠是最早介入服装行业的第一批人之一。1972年,22岁的孙保忠就已经到服装厂工作。“在任设备科长之前,就已经是当时厂里的四级工了。”
  服装厂的发展势头,吸引了外商的目光。1979年年底,服装厂与外商进行谈判,1980年年初,便签订了商贸合同。据孙保忠介绍,第三服装厂是河南省第一家做补偿贸易的服装厂。那个年代,全国做补偿贸易的服装厂,也只有无锡、宁波、郑州三家。
  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形势变化,国内部分服装厂出现了停工、设备闲置状况,资源一度被严重浪费。1979年,工厂与开封一服装厂、郑州印染厂等,合建了一个项目,但是由于政策的变动,建成后未能投入生产。在缝制设备和服装业打拼多年的孙保忠,对这一严重浪费现象感到无比的忧虑。他感叹到:“浪费啊,当时浪费得多了,没有生产任务,工人拿不到工钱,养家糊口都成了问题。”
  为把闲置的设备重新加以应用,1987年,孙保忠注册自己的劳动服务公司,调试工厂车间的二手缝制机。于是,他的足迹开始遍布到大江南北:北到济南、长春、哈尔滨,南到潮州、汕头,西到乌鲁木齐,东到宁波、厦门等。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河南服装业开始起步,但是与沿海服装业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多不足,底子薄、规模小,尤其是在缝制设备方面,水平更是拿不出手。站在设备前沿的孙保忠敏锐地意识到,推动河南服装业发展,淘汰低档缝纫机,应用中高档缝纫设备,才是关键。
  面对河南服装业极大的提升潜力,孙保忠总是满腔热情,给厂家推荐合适的设备时,孙保忠还帮他们解决设备及发展中的难题。河南深处内地,当时内地弱而小的企业很难用到高端的进口高速机。凭借其积累的实力和信誉,以及其让客户“试用设备”独特的销售模式,孙保忠推荐厂家使用电脑机更换国产高速机,帮助企业跳过了进口高速机的难关。孙保忠的这一举动,限制了国外高速机在河南市场的销售,也正是他的这种全心全意,成功打开了民族品牌在河南的市场。
  然而,新的缝制设备的应用并不是一帆风顺。有一次,孙保忠去一个服装厂查看样机,当时已经过了样机的试用时间,但是他发现,自己送过去的设备还在角落里沉默,根本没有用过。车间负责人发现他的失落后,连忙说:“不好意思,最近几天赶工,还没时间试用。这样吧,我们过几天再给您送过去,怎样?”离开半个月后,孙保忠突然接到了这家服装厂几十台的设备订单,他又惊又喜,得知:那家厂里来了名从南方回来的女工,女工发现这台设备后,就向领导请示使用,于是设备在她手里创造出了惊人的奇迹,速度快,质量也好很多。
  “好的设备还得有专业的人才,才能玩得转。”孙保忠感慨道,河南服装业也需要专业的人才,从管理层到基层员工,我们都需要大力培养,提高其素质。这样,我们的服装业才能真正做大做强。
  玉泉代理的设备,早已在逸阳、梦舒雅和娅丽达等著名的服装品牌的生产中广泛应用。在玉泉“以设备促发展”的理念下,河南服装特别是郑州女裤已经迈出了从“规模化”到“品质化”再到“品牌化”发展的有力的一步。
  有“中国裤王”之称的逸阳女裤创始人刘涛说:“我们和玉泉已经是十多年的朋友了,从开始做服装,就一直在用玉泉提供的设备,尤其是其主打的‘标准’设备,效果更好。设备出现问题,都是随叫随到,态度也很忠恳,而且提供的设备技术更新特别快,每次都能提升生产效率、改进生产质量。”
  引进缝制设备,是战略的第一步。从生产中继续研学技术,从发展中研学管理,孙保忠为河南服装业的发展,提出了一套赶超沿海同行的战术。他几十年的行业专业经验,以及他的这颗赤子之心,为玉泉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财富和支撑力量。2006年8月,河南省国资委、河南省发改委等联合授予其“行业领军人物奖”。

无为而治 缔造服务传奇
  领军的头衔,不是仅仅依靠对设备的专业驾驭就能得来的,无为管理,缔造专业化服务,是孙保忠的玉泉队伍赢得市场信赖的又一力量。
  “河南几乎所有的大品牌服装公司及大的服装厂,都在用玉泉提供的缝制设备。”一个服装生产线有上千种的设备,其销售及服务的多样化,对公司员工提出了多元化的需求。这给玉泉团队的管理,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但孙保忠并不为此感到“头疼”。
  问及是什么样的管理原则,让公司的经营如此得体,孙保忠片刻没有停留,一口说出了俩字――“无为”。他尤为推崇唐太宗时期的魏征。《谏太宗十思书》有个“无为而治”、“垂拱而治”。孙保忠说:“到现在我都还认为‘无为而治’是公司管理最高的境界。”他举例说道:会计有会计的工作,业务员有业务员该做的事儿,机修工有机修工的活儿,各人有各人的工作,做专做精自己分内的事儿,就足够了。每天开会、每天激励,耽误工作时间是一,其二也会惯坏员工们的自觉性,“我从心里抵制那种形式”。重要的是要有一套大家都遵从的制度,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不用管理,就是最理想的管理方式。
  虽然名曰“无为”,但是严格的制度,是孙保忠近三十年的“无为而治”中从未缺少的。在郑州第三服装厂当设备科长时,就已经在全车间实施。当时,上班铃声响大门落锁,出错取消评奖。孙保忠刚做管理的时候,就拒绝“每天的例会”,他带领单位3个小组,共20个工人,专心做生产。他说:“时间就是财富。”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是孙保忠严格务实的作风体现。以“工作中考核”来促使员工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如若车间工作被举报,一次错误被警告,二次错误不能评二等奖,三次错误取消评奖。
  “兵不斩不齐,将不斩不勇”,对自己和身边的人要求严格,以这种严格的机制来促成“无为而治”的目标。在玉泉目前的管理中,原则上也是坚守这种“无为”。如今的机制中,很重要的一个前提就是要实现每年大的目标销售额。他说:“时间就是市场。”
  现在马上就到年终,截至目前,玉泉今年的销售额已经与去年持平。孙保忠说:“我们已经很万幸了。”
  是的,孙保忠“没有管理的管理”,虽然无形,却在玉泉的每一个人心里无比巨大。中国发展研究院院长艾丰在讲到“中国式”企业管理时曾说:“大企业的管理应该是无为而治,这个‘无为’就是企业的制度和文化。”玉泉有的就是这样一种“以无为促有为”的大文化。在整体经济形势不乐观的一片哀叹中,玉泉“持平的业绩”就是证明。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玉泉践行的极其严格的“无为”原则,其另一面就是以员工为根基的“亲情文化”。孙保忠说,我们的“文化渗透”已经很到位,员工们对公司的文化准则都有着很清晰的认识,“玉泉文化”已经渗透到了员工生活的点点滴滴。
  说起玉泉的团队,为何这么其乐融融,孙保忠脸上笑开了花。“‘无为而治’本身就有一种亲情在里面,把员工当成自家的一口人来对待,他自然会把公司当成家来办事。当成自己的家,哪还会有办不成的事呢?”孙保忠说。
  2005年深冬的一天,天降大雪。凌晨3点多,某服装厂那边突然打来电话,正在赶工的机器停止了运转,“机器可不能停啊,停了就抓瞎了啊!”孙保忠听罢,就立刻电话联系了公司售后服务部的小刘。小刘二话没说,便踏上自己的电动车,冒雪赶赴该服装厂生产车间进行检修。
  “玉泉大文化”就是这样深深植根在每一个员工心里,无论何时何地。正是因为此,“公司总能流畅地运转”。

主力军 铸就大市场
  被媒体誉为“中国最神秘的企业家”任正非曾言:作为一个职业管理者,要完成组织目标,必须具备好的素养和行为,这是无为而治的动机。
  “玉泉大文化”,严格意义上的家文化,无形之中的大形。这其中“无为”机制的设立与几十年如一日的践行,与孙保忠的文化涵养密切相关。可以说,是孙保忠的大素养铸就了玉泉“代理国内外,销售全河南”的大市场。
  孙保忠的大素养,包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诚信风骨。
  业余时间,他酷爱读史书,喜欢在历史典故中寻求为人为商的智慧,那些故事,他大都能信手拈来。说着便给记者讲述起了一个个生动的历史画面。
  除了读史书外,孙保忠还尤为喜爱古典诗词。“宋代的‘苏辛’等大家的诗,都喜欢。”平日里,还经常自我运笔写诗,不过现在大多都是“敲”在手机里。他说,工作中,发现也有一些客户喜欢诗词。对诗词的喜好,成了他与不少客户业务之外更投机的谈资,从而也加深了他们之间的友谊。
  都言诗人多清贫,但是作为一个商人,在灯红酒绿的商场上,孙保忠依然饱有着“诗人”的警觉与清醒,尽管他还没有所谓社会公认的“诗人”称号。在商,他是一个在业内叱咤风云的勇者,也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