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缝纫机 连缀多少情

发布于:2017-10-23 04:30:14 - 查看:6643次

    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隆重开幕,210分钟,32385字,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高屋建瓴,直抵人心,迅速刷了我们的屏。

    就在这一天,我有幸走进延安市延长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知青旧居,踏着习总书记的足迹,邂逅当年的物件,寻找当时的故事,感悟当初的情怀。

    一台“东方红”牌缝纫机

    一号知青旧居的一间窑洞里,一台老式缝纫机蓦然闯入视线:黑亮的机头看起来依旧崭新,上面醒目的“东方红”标志,穿越了40多年的岁月,依旧熠熠闪光。

    看得出来,它曾经的主人对这台缝纫机非常喜爱,质朴的花纹、铮亮的传动轮、陈旧却依然整洁的台板、醒目的毛主席语录和西安缝纫机厂出品的标志,似乎都在诉说着这台缝纫机上发生过的故事,凝聚着的感情。

    “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这句毛主席语录与窑面上题写的“为人民服务”字样,与窑洞中悬挂的老照片交相辉映。“延安的窑洞是最革命的,延安的窑洞有马列主义”这句名言蓦然浮上心头,情绪一下子就被带进了那些艰苦而又火红的岁月。

    1969年1月,15名北京知青怀揣着梦想,走进梁家河这个小山村,其中就有习近平。他们远离父母,远离城市,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办夜校、建沼气池、打深井……在贫瘠的土地上播撒知识和文明。

    尘封在岁月里的缝纫社

    铁业社、代销点、缝纫社、磨坊,梁家河的村民说,习近平做大队支书时做的这些事情,就像现在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当时的乡亲们解了许多后顾之忧,让大家能够一门心思投入生产建设之中。

    因为这台缝纫机与公司渊源颇深,我仔细地了解了这个尘封在岁月里的缝纫社:那是1974年,担任村支书的习近平看到乡亲们整天干活,衣服裤子磨损厉害,穿不了多久就需要缝补。妇女们参加完一天的劳动,还要在昏暗的油灯下穿针引线,十分辛苦。

    于是,他就在村里办了缝纫社,买了几台缝纫机,把针线活出色的妇女集中起来,让她们专门为社员缝补衣裳挣工分。其他的社员把要缝的衣服交到缝纫社,腾出时间参加农田劳动。这样的分配方式让社员们各司其职、各尽所长。衣服破了有人补,村里不仅农业生产安排得井然有序,社员生活也照顾得妥妥帖帖。

    站在这台缝纫机的前面,思绪不由穿越40余年,不知道当年知青的身上,有多少块补丁,有多少件衣衫,曾经有它立下的功劳。

     “东方红”和“标准”,情怀如一

    1958年,“标准牌”正在黄浦江畔茁壮成长,相隔千里的西安,西安缝纫机厂也迈开了脚步,一南一北,一东一西,共同为中国的缝纫机事业努力奋斗。“东方红”牌家用缝纫机就诞生于那个年代,起初定名为“敦煌”,1967年改名“东方红”,蕴含着对那个火红时代的深厚感情。

    1968年,“标准”从上海全迁陕西,更名陕西缝纫机厂。从此,在这块黄土地上,西缝、陕缝携手并肩,“东方红”、“标准”各显其能,在七八十年代哪些物资匮乏的年月里,成为众多新嫁娘最心仪的聘礼或嫁妆,也成为无数家庭温馨的记忆。我们总是能与这些承载着深情故事的老机器不期而遇:有老妈妈要找回47年前丢了的缝纫机;有用了30多年,依旧难舍难分的 “虎头标准”;有相伴了40多年,依旧在街头承接零活的老缝纫机……

    也许在40多年前梁家河村的缝纫社里,不仅仅有这台“东方红”,也可能还有“标准牌”的身影。然而,除了我们眼前的这一台,其他的都已散落进岁月的河流,无从拾取。

    上世纪90年代,西安缝纫机厂并入了标准集团体系之内,西安地盘上的缝纫机企业兵合一处,将打一家,以一加一大于二的姿态,在工业缝纫机的领域持续探索,成为中国缝制设备行业最重要的一支力量,自立自强、开拓创新的情怀始终如一。

    隔着时空的距离相望

    在缝纫社旧址,我遇到了梁家河的一位乡亲。她告诉我,包产到户之后,当年缝纫社中用过的缝纫机,就逐渐折价卖给了周围的村民。这一台是她婆家的长辈和另外几家邻居合伙,以120元的价格买来。

    共同拥有这台缝纫机的几家人就像得了宝贝一样爱惜,至今台板上的油漆都没有太多的脱落。而这台缝纫机也为几家人出了大力,三代人的四季衣裳都要靠它来做,家家的女人也都在它的身上练得心灵手巧。

   后来,村里修了村史馆,把知青旧居开辟出来做革命教育,缝纫社、铁业社、磨坊、知青井都保留了原貌。家里人就把这台机器送到了这里,作为40多年前那段岁月的见证。虽然不再承担做衣服的责任,但是这台缝纫机依然质量如初,只要穿针引线,就能够立即排上用场。

    她还告诉我,村里现在有一个妇女合作社,效仿的就是当年缝纫社的模式,把村里手工活做得好的妇女集中在一起,做布鞋、做衣服、绣鞋垫、做各种小饰品,然后统一价格,统一管理,为到这里来的客人提供一份乡土情。

    看着眼前的缝纫机,和它对面柜子上整齐排列的手工布鞋,在同样的空间里,40多年的时间距离瞬间缩为一刹。两两相望中,特定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维系时代发展的精神纽带交织融合。

    无论是“东方红”,还是“标准”,40多年前功能单一的家用缝纫机,已在工业的熔炉中脱变为全系列、智能化工业缝纫机。从家用物品到工业装备,隔着时空的距离相望,不变的是振兴民族工业的使命和责任。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的话语在心中反复回荡,与这台“东方红”缝纫机上的毛主席语录,隔着时空的距离交织,同样铿锵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