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季风》的那些事儿

发布于:2013-02-20 04:26:30 - 查看:4988次

    编前的话――让企业自己讲述自己经历的事儿,是编辑部最开始设立这个栏目的初衷,所谓企业文化,是那些真正融入企业骨子里,浸泡在其血液中,贯穿在行动中所散发的自然而然的东西。所以,我们约稿时并没有给他们太多的条条框框的限制,只是想让企业将真情实感表达出来。
然而,《标准季风》给了我们意料之外的惊喜,这些朴素直叙的文字、平凡点滴的事,不仅让我们感化到一些充满理想与昔年的人在做务实的事儿,更使得标准的胸怀与形象跃然纸上。也许这就是标准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她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一个企业,也势必将影响标准数代人,甚至会在时间消失的过程中,感动一个行业……
 
    题记:“一本旧书,两杯清茶,可抵十年尘梦。”思想在时光的流逝中,总是以书本的形式沉淀下来。林语堂曾经说过,当思想遭遇纸张,纸张的眉目就传了文化的情。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在经过几年、十几年,或者几十年、上百年之后,很多东西都随着岁月的轮回、人员的更替、地址的搬迁,散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而文本却因其相对的持久,成为研究企业历史和事件的载体,以及思想表达的平台。而今,虽然铺天盖地的电视、网络传媒以快捷的方式扑入眼帘,却总少了些韵味,文化传媒,终究应该首推纸张。
2009年的春天,《标准季风》如同一粒种子,叩开了四季的大门,成为公司文化传播最有感觉的载体。
时光如白驹过隙,倏忽之间,光阴流水般远去。四年的相处,作为其中的一员,我们与《标准季风》一起感受行业的风起云涌;四年的感情,醇得像一壶美酒,值得细细回思慢慢品味;四年中,和《标准季风》有关的那些事儿,总是惹人回想……

    四年前,还记得吗
    2009年,在深思熟虑之后,TYPICAL决定要做自己的刊物,以季度作为刊物的时间节点很快就定了下来,但刊物的名字却让大家煞费脑筋。一次公司高管会议休息时闲聊中,有人不经意间提出“标准季风”这个名字,一下子就抓住了大家的心。虽然只是极朴实的四个字,却让人非常直观地感受到它所涵盖的一切。于是,《标准季风》就这样携带着四季的风华,在每个季节里,都像一缕清风,给受众带来源自TYPICAL的信息;同时,它也成为了一个季节的舞台,展示TYPICAL的风尚;它,更像打开了一扇精神之窗,让TYPICAL吸纳四季风华,把自己装扮得更加风姿绰约。
    在板块设计的酝酿过程中,我们首先想到的刊物的定位是在终端客户、行业机构和公司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那么行业、产业链上的内容便必不可少,“行业观察”成了最先确定的板块。作为一本企业刊物,把公司的重要事件和文化传递给受众,是不可或缺的内容,以生动的笔触精心筛选,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价值,“新闻聚焦”栏目便承担了这样一份职责。在每一期季风吹拂的时候,我们都想有一个主题策划,着眼于产业链上的焦点或公司在一个阶段的关注点,这就是“每季专题”,“缝制设备产业启示录”、“TYPICAL合作理念的进化”、“企业与市场的距离是一个时间概念”等专题文章,追求的是广度与深度。作为主要呈现给客户的刊物,受众想的也就是我们关注的内容,如何给客户提供解决方案,如何为客户做好服务,在“价值链接”里就会找到答案。我们和广大目标受众同属一个产业链,产业信息是我们共同关注的热点之一,“数据解析”是我们专对报表数据按周期的梳理,当然,也会加入我们自己的理解。
    有一次,董事长到标准菀坪去考察,与菀坪公司负责人闲聊时,说起许多在那里工作的老员工,讲到了公司的历史。思想的灵感火花就此一闪,公司60多年的历史里,引领技术进步、推动行业发展的事情很多,我们可以设立专栏,讲自己的故事。“品牌故事”就此成了固定而又吸引人的栏目。在《季风》四年的运行中,大家可以看到,从技术、质量、管理、营销、文化五个方面,故事中渗透60多年厚重的历史、60多年自强不息的传奇。这些故事,经过岁月的积淀,历久弥新。我们也对每一个故事进行了体会性的解读,正如在板块开篇所说:“回眸品牌成长的点点滴滴,从故事中看到朴素的哲理。在仔细的翻读中,体会这些或睿智、或自信、或感人的故事背后,蕴含着的TYPICAL成功的秘诀和传承的文化。”
    作为一本企业刊物,创刊伊始,《季风》就吸收了TYPICAL灵活与内敛的文化特质,在内刊这个大森林中,虽然只是一棵幼苗,却以不张扬的个性,心无旁骛,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事情。
    在运行的过程总,我们用心揣摩客户,不断调整自己的组稿思路;调整设计方案,对刊物的开本进行改变,使之与社会杂志在直观感觉上更为接近;把视线投入到更广阔的产业链空间之中,策划“盘点零部件之变”、“服装产业观察”等一系列话题……这些改变,在受众中产生了许多共鸣,也使刊物的内涵与公司“专业、合作”主题词更为匹配。
关于内刊的作用,有一种主流的说法:“内刊是企业文化建设、品牌文化输出的平台,它的内容就应该更多的朝向客户――供应商、消费者、利益相关者等等。”《季风》的办刊路线,正是对这个定位不断的适应。

    零距离接触,发觉终端客户
    2010年11月17日,第十六届亚运会在广州开幕,作为本届亚运会服装类唯一的高端合作伙伴,运动品牌361°在这场盛会上抢尽了风头,无论是一站站传递着激情的火炬手;无论是赛场上的运动员、裁判员;或者是散布的赛场内外的工作人员、新闻媒体,他们服装上醒目的361°logo都点燃了观众的视线。在关注着体育健儿摘金夺银风采的同时,一个想法瞬间在我们脑海中形成:像361°这样长期合作的紧密型客户,我们可以报以更多的关注,开辟一个新的专栏,与他们进行零距离的接触,从供应商的角度去理解他们各自不同的发展思路,各有千秋的企业文化,分享他们丰硕的成果。
    2010年的第四季,《季风》对361°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从这里开始,“价值链接”里最重要的部分“重点客户”成了我们笔墨侧重的方面。从此,一发而不可止,际华3502、波司登、千仞岗、安踏、真维斯、梦舒雅、阿依莲……在与这些服装王国里耳熟能详的品牌接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熟悉他们的产品,也深切地感悟了他们各自不同的品牌特质,更直观地感受着双方合作中感人的瞬间。
    近期,借公司与际华3502进行技术合作、工艺攻关的机会,我们也实地走访了际华3502。当我们拿出随身带着的最新一期《季风》和他们进行交流的时候,设备保障部刘部长说:“我们早就在关注《季风》了,也经常在维修工中传阅,大家都很喜欢看,特别是关于技术解答的内容,这正是我们需要的。”刘部长的话让我们欣喜非常,能够得到读者的喜爱,正是一份刊物最终的追求。“《季风》之前有一篇写际华3502的文章,我们领导看了,觉得真是用了心,对我们了解的很是透彻,他认为,企业刊物能下力气为客户做文章,TYPICAL一定会对客户非常负责,合作起来会更有价值。”从他们的话中,我可以读到在缝制设备行业最为料峭的春寒中破土而出的《季风》,带给客户的是TYPICAL坚定的信心和必然战胜困难的信念,与“标准杯”技能大赛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
    交谈中,刘部长拿出一本印刷精美的内刊《际华》送给我们,这本内刊由际华集团创办,已经走过20多期的历程。刘部长说,希望这两份刊物能成为际华与TYPICAL之间文化交流的使者,让因“标准杯”结缘的双方,能够在宽泛的领域里更好地合作。

    小故事写大人物
    我们确定2010年第四期《季风》编辑方案的时候,筹划着把行业技术发展作为重点内容来展开,于是想到了是否可以采访几位行业技术翘楚,聆听他们对缝制设备技术路线的看法。联系之后,上海缝制机械协会秘书长、中国缝制机械协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雷杰,上海惠工三厂主管技术的副厂长罗一明先生爽快地答应了我们。
    他们都是行业里专业从事技术研究的顶尖人物,在技术领域有着独到的见解。采访之前,我们找到了一些文章来读,他们对技术一丝不苟的钻研、对学术严肃认真的态度,让人肃然起敬。“严谨却不苟言谈”成了我们从字里行间读出的初始印象。然而,采访中,谈起行业技术话题,他们滔滔不绝的话语,让我们不仅感知,而且形象地了解了技术领域里许多陌生的概念。那一期,围绕技术话题,我们做了“缝制设备行业技术发展症结所在?”和“缝制设备行业技术发展趋势”两篇专题文章,与受众分享业内专家对行业技术问题的真知灼见,也尝试着阐述了自己在这方面的思索。
    采访中,雷杰先生给我们看了他珍藏的国际范畴内各种缝纫机发展史,表达了自己有生之年,编撰更为详尽的中国缝纫机发展史的意愿。这位把平生所学都奉献给了行业,在技术进步、行业发展上留下不可磨灭印记的专家,给了我们诸多感动。当期的《季风》“职场万象”板块,我们做了专访文章“桑榆未晚,落霞满天”,表达了对他的崇敬之情。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我们把这个板块的视线从TYPICAL延伸到更广阔的产业链之中,为其中那些让人感动的佼佼者付诸笔墨的深情。全国技术能手常成,际华3502设备保障部等相继成为关注对象。

    发现《季风》的核心价值
    随着《季风》的广泛赠阅,TYPICAL的知名度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为公司带来影响力和美誉度。因为受众对其内容的认同,在全国范围内有一些需要购买缝制设备的客户,通过《季风》的广泛宣传,认可了TYPICAL的管理理念、服务水平、产品品质,因而选择产品。在这个过程中,《季风》充当了TYPICAL与终端客户之间的粘合剂。
    2012年6月初,南方分公司接待了这样一位客户:东莞一家制衣有限公司的采购人员打来电话,要订购产品。这是一家之前并没有打过多少交道的制衣公司。在与这家客户详细沟通的过程中,南方分公司了解到,这是一家拥有自主品牌,生产的女装出口欧美的企业。让营销人员感到惊奇的是,客户在和他们谈生意的过程中,手中拿着一本《季风》。客户告诉营销人员,他们是在一次意外的机会里看到了这本刊物,TYPICAL的企业形象一下子在心中立了起来,能够拥有这样一份专业刊物的公司,产品必然值得信赖。他们仔仔细细地研究了“价值链接”板块里介绍的产品,觉得这正是他们需要的,尽管之前一直采用的是日本品牌,但这次却一次性购买了150多台TYPICAL机器,既有电脑平缝机,也有专业化极强的特种机。
    四年来,像这样通过《季风》了解到TYPICAL的例子还有许多,企划部就经常接到全国各地打来的咨询电话。这些客户有的是在《季风》的赠阅范围之内,有些则是在朋友那里无意中看到了《季风》,从刊物中找到了电话号码,致电公司详细了解产品信息,购买TYPICAL设备。接到这些电话,我们心里总是觉得异常欣慰,也总是仔仔细细地询问客户情况,把他们介绍给所辖地域的销售分公司,促成一笔笔订单的成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收获的是喜悦和动力,也成为把《季风》办得更好的精神依托。

    最有凝聚力的“标准先生”
    2012年3月,深圳光山月美术馆,一场中国插画双年展正在举行。这是两年一届的全国插画作品展,来自国内插画界的各路精英汇聚,展示各自的看家本领,可以说是中国插画领域两年一次的“阅兵式”,检验的是两年中中国插画的发展方向和现状。就是在这个全国重量级的展会上,从《季风》中走出的漫画人物“标准先生”入展了2011中国插画双年展,并捧得了铜奖。
    “标准先生”头戴博士帽,专业与沉稳的气质一眼可见。他的形象,在绘画表现形式上采用了最新的几何结构形式,这在国内属于极少有的表现手法,正因为这种独具一格的形式和突破性的创作理念,在每一期“品牌故事”板块中出现的“标准先生”系列插画,在高手云集中杀出重围,捧走大奖。
    如果把这个漫画人物看作新生儿的话,《季风》的撰稿方和设计方无疑就是他生命的缔造者。作为设计方,西安品艺堂品牌设计有限公司对每一期《季风》的设计都投入了深厚的感情,把它当作一个精品进行策划、制作。在我们与设计师的交流沟通中,编辑思路与设计思路在一次次碰撞中闪出灵感的花火,“标准先生”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
    从某种意义上说,设计师总是文章的第一个读者,而且是最仔细的读者。他们的设计总会在原文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解读,再创造之后最终呈现给受众。每一次拿到设计清样的时候,我们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觉,专业、干练的设计风格;形象、传神的设计配图,都是对文章内容的深入解读。特别是封面的设计思路,在融合专业杂志风格的基础上,加入创新的元素,使之成为整本刊物的重点提示。一回,在与读者的交流中,对方指着手上一期《季风》的封面说:“你们这一期主要讲合作和凝聚力。”这期杂志的封面上是以抽象的手法表现出的众多小齿轮在大家的合力推动下,带动大齿轮运转的画面,而“行业观察”和“每季专题”板块所讲述的正是合作。
    正因为有了我们与设计方的通力合作,《季风》以内刊的定位,博得了专业的赞誉,成为行业里的独一份。

    《季风》,不至于自己
    作为缝制设备企业的内刊,在行业的媒体范畴里,是稚嫩的,也有些青涩,但它在努力地成长。与行业媒体的交流互动,无疑是成长道路上的一条捷径,业内刊物《中国缝制机械》、《中外缝制设备》给了我们很大帮助。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季风》的编辑人员也与中国缝制机械协会、全国缝制设备工业信息中心的媒体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行业事件、服装产业信息、上下游产业互动……大家站在不同的角度,关注共同的产业发展。侧重点各有千秋的解读,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彼此之间转载观点新颖的文章,行业媒体把信息共享给《季风》,《季风》把TYPICAL最鲜活的变化传递给行业媒体……立足点虽然各异,但共同促进行业发展的目标却殊途同归。
    CISMA展会、技能大赛、行业峰会……各种各样的机会里,互动在继续,友谊在成长,《季风》也在一点点地成熟。第二届“标准杯”华东赛区之时,我们假道上海,采访上海缝纫机研究所所长、《中外缝制设备》的主编吴剑敏。其时,吴所长正有一个重要的会议,他还是在会议间隙中挤出时间,事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