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的《华商报》,在标缝社区许多居民手中传阅,15版最主要的位置,一篇与“标准牌”相关的报道引起了大家广泛的关注。
“一台标准牌缝纫机‘丢了’47年,主人现在想找它回家”,醒目的标题下配着一副“标准牌”家用缝纫机的素描画,泛黄的色调似乎在追溯那段曾经的岁月。
这篇报道的主人公是西安市61岁的退休工人高全和,他说,那是1962年,花了200块钱买回来的“标准牌”缝纫机,文革中被造反派没收,再也没有与家人见过面。他说,那台缝纫机代表了全家人一起走过的岁月,要是有机会,想再找到它。
在高老先生的叙述中,他的母亲对这台缝纫机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一生中都很少流泪的人,在得知缝纫机再也不可能找回之后,伤心地哭了。直到弥留之际,老人还一直惦记着让子女们找回那台缝纫机。虽然在后来的日子里,高老先生一家省吃俭用,又重新买了一台家用缝纫机给他的母亲,可老人家还是经常感叹:“还是原来那台好。”
随着父母与兄长的相继离世,高老先生找回那台母亲心心念念不能的缝纫机的想法更加强烈。他说,看到那台缝纫机,就仿佛能看到当年全家人在一起的时候。
在岁月的流逝中,总有许多人、许多事成为永恒的记忆,然而,与产品相关的记忆,不外乎品质与信誉。“标准牌”从诞生之日,到如今已经整整走过了67个春秋,无数关于品质、关于信誉的记忆,沉淀在公司的血脉之中,也沉淀在新老客户的心里。今年6月份,浙江杭州的一位老者,就给公司发来了一封感谢信,讲述了他们一家与一台“标准牌”缝纫机的不解之缘。如今,又是这样一个类似的故事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样的故事,让我们感动,在感动之余,更多的是油然而生的品牌自豪感与荣誉感。
今天,我们将感动再次与大家分享,共同搜寻那些散落在岁月长河里,直至今日,依旧熠熠闪光的片段。我们也已与《华商报》编辑部联系,帮助高全和老先生寻找那台“丢了”的“标准牌”缝纫机。
华商报原文:
一台标准牌缝纫机“丢了”47年
主人现在想找回它
“它代表全家人一起走过的岁月”
近日,《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一剧的热播,勾起了西安61岁退休工人高和全的一桩心事,主角是一台被“搬走”47年的缝纫机。他说:“这台缝纫机代表全家人一起走过的岁月,要是有机会,我想找到它。”
长啥样缝纫机是标准牌 留有白色杯底印
昨日,高和全说:“最近一直看《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我从那个年代走过来,有些记忆还很深刻。”但他最惦记的,是在那个年代被“搬走”的一台缝纫机。“那台缝纫机是1962年买的,200元,是标准牌的,把机头收起,看起来是个枣红色的柜子,拉开唯一的活扇,是缝纫机的脚蹬板。三面有图案,正面是牧童吹笛,两个侧面都有雕花。”高和全回忆说。
这台缝纫机是否有特殊印记呢?“有,记得缝纫机刚买来不久,我曾在桌面上烫了一个白色的水杯底印,一直没擦掉。”高和全至今仍记忆犹新。
1967年底,这台缝纫机从高家老宅西安湘子庙街新修巷被搬走。“那时候照相不方便,家里没有一张有缝纫机的照片,但我相信我能一眼认出它。”高和全自信地说。
去哪了60年代被“搬去”寄卖所
高和全的爷爷高吉人,1949年随国民党撤离。留在西安的高和全的奶奶、父亲等人在1966年成为了“反革命分子”。1967年,高和全家里三次被抄。第一次是西安市五中的红卫兵,他们没拿走家中的任何物品。仅过了十几天,高和全大姐工作的“登峰鞋厂”又来了一拨人,拿走了缝纫机、收音机等物品。
高和全的二嫂张女士对华商报社区记者说:“婆婆很勤快,那段时间,突然没活做的她,一下闲了,我记得她老坐在家里发愣。”可让全家人喜出望外的是,没过几天,缝纫机又被送了回来。
但好景不长,两个月后,1967年底,高和全父亲工作的红光玻璃厂再次“看中”缝纫机,要求高和全的父亲亲自送去。“父亲用借来的架子车拉走缝纫机时,母亲连门都不愿出,我知道她难受。后来,她还屡次打听看是否会像上次一样送回来。直到有一天,父亲说厂里处理抄家物资时把缝纫机卖了,母亲让父亲打探到底卖到哪里,最后打听到是到了寄卖所。”高和全说。
了心愿只要有一丝机会,我还是想找到它
“母亲很坚强,她一生都很少流泪,但得知缝纫机不可能找回来时,她哭着对我们7兄妹说,就像砍了她的一只手一样。直到2003年,母亲病逝前,心里都还惦记着那台缝纫机,希望能找回来。”高和全说。
得知原来的缝纫机无法找回时,高和全的父亲要求全家省吃俭用,重买一台普通缝纫机。“我家兄妹多,有老人,全家的衣服都离不开缝纫机。”高和全说。“婆婆的手艺很好,邻居都找她补衣服,还接了一些活,补充家用。缝纫机突然没有了,婆婆突然就失落了,那阵她总坐在窗前发呆。”高和全的二嫂说。
新缝纫机买回来后,高和全的母亲又有活做了,但高和全记得有一次晚上母亲做完活后感叹,“还是原来那台好”。“母亲年纪大时,有时会犯起糊涂,时常提起那台缝纫机。她说的胡话里,有不少跟缝纫机有关。常突然冒出一句‘我要那台旧缝纫机’。”高和全说。